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旅遊 美食 作者
查看: 71|回復: 0

百年老刊《經濟學人》跌落

 火... [複製鏈接]

7

主題

4

回帖

55

積分

國小四年級

積分
55
發表於 2024-3-20 11:25: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英國著名雜誌《經濟學人》近日發表封面故事《中國的電動車突襲》,描繪電動車像入侵的外星艦隊一樣衝向地球,赤裸裸地指責中國新能源技術衝擊國際市場。這種廉價的炒作實在讓人不忍直視。無獨有偶,10年前,該雜誌也刊登過封面故事《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描繪一條中國龍吞雲吐霧「污染世界」。兩期封面相隔十年,都將我們的星球描繪成面臨生存威脅,有趣的是,2013年的威脅是中國的碳排放,而2024年的威脅是中國的新綠色能源技術。那我們在中國做錯了什麼?

從本刊的兩篇報導中不難看出西方媒體的反華敘事:做什麼都是錯的,做什麼都是威脅。不管是發展還是有問題,無論如何,形像在我們這裡都是負面的,至於如何彌補,就看我們的文書工作了。這家在國內教學和考試文章中多次被引用的西方主流媒體,近年來頻頻就涉華話題發聲,成為美國和西方反華勢力的喉舌。既然你這麼熱心,那我就把你的皮剝了,好好看看你背後的臉。

掛「經濟」招牌,搞「政治」。
雖然《經濟學人》雜誌以經濟為名,但新東方考試英文例句取自《經濟學人》,是享有盛名的西方主流媒體。但這東西確實與經濟學無關,它充滿了西方中心主義和意識形態,應該改名為“政治科學家”,這樣形象更形象化。
《經濟學人》是一份英國英文週報,在全球發行八個版本,編輯部位於倫敦,由詹姆斯·威爾遜於 1843 年 9 月創辦。雖然標題是《TheEconomist》,但它並不是專門研究經濟學的,也不是學術期刊。相反,它是一份關於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綜合新聞和評論,重點是對這些主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評論。但在我看來,所謂的綜合新聞評論也是一個騙局,它更適合稱為政治科學家。
2012年,《經濟學人》被指控侵入孟加拉最高法院法官穆罕默德霍格的電腦並公佈他的私人電子郵件,最終導致霍格辭去孟加拉國國際戰犯法庭首席法官的職務。該報否認了這些指控。
2022年8月,據美國媒體報道,該雜誌在7月底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對沙特王儲薩勒曼進行了謾罵,但文章的配圖成為了關注的焦點。《經濟學人》選擇用一張圖片來指稱薩勒曼本人據知情人士透露,一名戴著粉紅色格子頭巾的男子的肖像,這種頭巾在阿拉伯國家很常見。但由於該圖像在頭巾旁附有炸彈,因此在外人眼中具有強烈的種族主義意義。該故事在社群媒體上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不少阿拉伯人對媒體試圖抹黑阿拉伯人形象、試圖「妖魔化」阿拉伯人表示強烈不滿。針對該雜誌的誤導行為,一些相關人士組織抗議,以這種方式向該雜誌施壓。

很難相信這是一本已經出版了近 180 年的老牌雜誌,它應該受到關注是理所當然的。

匿名寫作?精緻的偽裝!
本雜誌是匿名寫的。是的,你沒看錯,匿名。《經濟學人》的文章幾乎沒有署名,整個出版物中沒有編輯或工作人員名單,甚至連主編(現任珍妮·明頓·貝多斯)的名字都沒有。按照該報的傳統,歷任主編只在離職時發表評論文章。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英國報紙創刊時的傳統,但在後來的幾年中不斷演變。賦予出版物一種“集體基調”更大的原因,特別是正如《經濟學人》指出的那樣,“匿名的主要原因是基於這樣的信念:所寫文章的內容比作者是誰更重要。” 例如,該雜誌每期的社論都是在全體編輯參與討論和辯論後撰寫的。在大多數文章中,作者將自己稱為「您的記者」或「本審稿人」。專欄作者通常用專欄名稱來稱呼自己。
這是匿名寫作,給了謠言散播者自由的空間。嘿,隨便你怎麼說,但你抓不到我。這就是雜誌的風格,但讀者也不買單。
美國作家麥可‧劉易斯曾聲稱,《經濟學人》之所以匿名投稿,是因為編委會不想讓讀者知道投稿者其實是資歷不深的年輕作家。他在1991年開玩笑說,“雜誌的撰稿人都是假裝老練的年輕人……如果美國讀者看到他們的經濟導師其實長滿了痘痘,他們一定會爭先恐後地取消訂閱。” 加拿大作家約翰·拉爾斯頓·索爾(John Ralston Saul) 也曾稱這篇論文「是透過隱藏特約記者的姓名而產生的幻覺,就好像其內容是公正的事實而不是個人觀點。鑑於該論文的標題所對應的社會科學喜歡掩蓋瘋狂的猜測和想像”事實披著必然性和精確性的外衣,其銷售策略充滿了宗教改革前的天主教色彩也就不足為奇了。”
2002年5月,津巴布韋政府拘留了《經濟學人》當地記者安德魯·梅爾德魯姆,並指控他「發布虛假新聞」。梅爾德魯姆先前曾引述津巴布韋媒體消息稱,一名當地婦女被津巴布韋執政黨非洲民族聯盟愛國陣線(ANU-PF)的支持者斬首,但該謊言後來被第一家媒體撤回。梅爾德魯姆最終被無罪釋放並被驅逐出境。

扭曲報道、反華小丑
2012年1月28日,《經濟學人》雜誌新設中國專欄,為有關中國的文章提供更多空間。該雜誌上一次為單一國家設立專欄是在 1942 年,當時是美國。當年的中國專欄成為該雜誌70年來的第一個國家專欄,也是繼英國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國家專欄。
但是,您認為這會客觀地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形象嗎?
2022年1月,《經濟學人》中國專欄《茶館》主編找到自出版媒體人賽來並對其進行採訪,但這次採訪並非出於善意和誠意。《經濟學人》在文章中歪曲訪談內容,將中國年輕人自發的愛國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混為一談,並將事實查核影片的製作描繪成一項「暴利」生意。
同年,該雜誌發表推文“世界上大部分食物不是人類吃的”,聲稱使用食物作為牲畜飼料和燃料加劇了本已嚴峻的全球糧食危機,並比較了人類消耗的食物總量。豬的消費量相當於中國人的消費量。這不是打在肚子上的一拳嗎?當它把豬比作中國人,並揚言「豬比中國人吃得還多」時,為什麼不報道美國和歐洲等國家正在使用糧食作為燃料。其內涵和侮辱令人厭惡。然而,還有更令人厭惡的事。
當時,安倍中彈後不久,《經濟學人》發表了一篇有關安倍的文章,概述了安倍的觀點——「日本不應該為過去無休止地道歉」。文章稱,安倍認為中國、韓國等受日本害的國家總是“拿歷史問題”來“打壓日本”,企圖“阻礙日本成為世界大國”。這是一個荒謬的說法。這種荒唐的言論想必引起了廣大讀者的憤慨,而包括安倍晉三在內的一批日本官員不僅不道歉,反而有意模糊這段罪惡的歷史,甚至不顧安倍的指責,頻頻參拜靖國神社。一些國家。在《經濟學人》發表的這篇文章中,作者顯然對日方的無恥行徑瞭如指掌,但他仍然毫無原則、無底線地挺身而出。
102904b2xh1polz4i1pz20.jp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朋友論壇

GMT+8, 2024-5-19 08:31 PM , Processed in 0.0262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